股票配资咨询交易 广东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已达1.1万亿元
绿色低碳产业既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战略意义重大,市场前景广阔。7月28日-29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强化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深化制造业绿色升级,以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牵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体系作用股票配资咨询交易,推动新型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
报告显示,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广东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建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
在绿色基建方面,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全省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超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95%。在绿色能源方面,形成包括研发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环节在内的海上风电完整产业链条,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12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2024年,包括海上风电、新型储能、光伏、氢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已达1.1万亿元。培育新能源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和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近30家。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2024年,全省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8万亿元。在汽车电动化以及智能化领域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整车企业,亿纬锂能、欣旺达、贝特瑞、天赐材料等动力电池和材料企业,弗迪动力、汇川技术、英搏尔等驱动电机和电控企业以及华为、大疆卓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智能化领军企业。
在新型储能产业方面,广东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了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4000亿元。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在节能循环利用方面,我省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10,2024年共有9家企业入选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2024中国环境企业营收前50强”榜单,在节能环保领域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培育80家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全省78家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年拆解能力250万辆,9家持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年处理能力1300万台(套)。
在CCUS产业领域,完成千万吨级海上规模化CCUS集群前期规划研究,成功投产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恩平15-1油田CCUS项目。
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报告指出,接下来广东将抓住国家赋予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机遇,立足大湾区基础,协同周边、面向全球,加快培育发展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提升广东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一是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工作要求,聚焦前沿技术驱动、未来高成长性和战略支撑性的产业方向,培育若干千亿级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及示范应用。发挥我省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以产业创新和场景创新为重点,积极创建绿色低碳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争取创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典型应用场景。
三是培育领军企业和零碳园区。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和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绿色项目融资、绿色品牌培育和国际化发展,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企业。以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为方向,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零碳园区,支持开展“绿电直供”“以绿制绿”“以绿智算”等试点创新,夯实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四是深化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推进绿色融资对接,加大财税金融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建立绿色金融共同市场,争取建设国家级绿色期货交易所等重大平台,支持培育发展一批绿色资源要素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推动大湾区打造成为绿色金融中心。
五是保障绿色能源资源要素流通。发挥基础设施完善、能源清洁高效的优势,加快完善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支持煤电低碳化改造和新一代煤电规划建设。优化绿色要素交易体系,探索碳市场、碳普惠和绿电绿证交易等协同机制。加强大湾区绿色要素高效对接,促进高端人才、双碳数据和关键矿产等绿色资源要素便利流通。
六是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合作。锚定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定位,充分发挥大湾区区位优势,增强“两廊三极多节点”的绿色创新发展核心,强化粤东西北及周边省域的产业合作,拓展东西双向互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国区域协作链,推动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走出去”。
七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和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绿色低碳产业机制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支持锂电池、电子电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碳足迹核算和管理。健全绿色低碳产业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标准规则的粤港澳协同和国际对接合作。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股票配资咨询交易 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在性能上的不同
- 下一篇:没有了